乌尔善《封神》争议与《郑和下西洋》筹备分析
文|令狐伯光
乌尔善的《郑和下西洋》正在筹备中,由于去年《封神》带来的巨大话题和导演本人的争议,网络上关于他的讨论愈演愈烈。本文将从事实角度分析乌尔善的争议点,并探讨《封神》与《郑和下西洋》的文化背景。

乌尔善的历史观与民族观争议
乌尔善在历史观和民族观上确实存在一些争议。从他早期的采访言论到参与《黄祸》音乐专辑和“游牧计划”活动,再到他作品中明显扶持蒙古族和少数民族的倾向,都引发了讨论。
“游牧计划”活动中,走得最远的并非乌尔善,而是乌·额·宝力格和孛儿只斤·布仁赛音两位学者。他们的活动涉及与外国学者的合作,甚至有著书立说。但这一问题的敏感性使得很难简单评价。

《封神》的文化细节争议
许多人批评《封神》将文化细节“蒙古化”,但这一说法站不住脚。例如,电影中的旗帜被误认为是蒙古的九游白纛,但实际上是古代中国王朝的传统旗帜。
“这种苏武牧羊式中国古代使臣手上的节杖或旄节,以及这类旗帜反而是中国王朝传统,后来传到周边影响他们。”类似的争议还包括质子旅的设定,历史上中国早有质子传统,并非元朝独有。

《封神》的改编与文化还原
《封神》的编剧团队在剧本设定上做了大量研究,试图还原中国传统文化。从质子设定到服化道细节,多数都参考了中国古代历史和文物。
“绝大多数都是出自中国古代历史、文物、博物馆,甚至做了很多根据文字和古画尝试进行还原。”例如,西周角色的选角和场景设计都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文化氛围。

中国影视剧的文化代用问题
关于“以西代华”或“以倭代华”的批评,实际上是中国文化发展阶段的产物。早期的中国影视剧确实存在借鉴外国文化的现象,但随着行业发展,这种问题正在减少。
“中国建立自己道路得等到郭帆《流浪地球》,还有他好兄弟路阳的《刺杀小说家》。”《封神》在电影工业化和审美上是一个重要突破,尽管仍有不足。

《郑和下西洋》的前景
目前,《郑和下西洋》的筹备工作正在进行中,演员阵容尚未官宣。从《封神》的经验来看,乌尔善的团队在文化还原上仍有潜力,但争议也可能伴随而来。
无论如何,现在对《郑和下西洋》进行有罪推定还为时过早。我们应等待更多官方信息发布后再做评价。